close

蜂蜜檸檬.jpg

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進行科學上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在臨床實驗中可以看到很多疾病都具有安慰劑的反應,包括各種的疼痛(例如關節炎、偏頭痛、生產的疼痛)、憂鬱症、焦慮症、帕金森氏症、氣喘、泌尿道問題、更年期熱潮紅…等。安慰劑的型態多樣,產生效果的關鍵在於是否被病人相信真的有效,機制大致如下:

 

 

1.患者信任的對象開始進行科學上無效療法,誇張一點,如喝蜂蜜檸檬(蜂蜜檸檬裡面確實有些營養成分,但不至於對疾病有治療效果)、假手術、念咒語、做儀式或加持;

2.此無效療法強烈暗示可治疼痛、變健康、賺大錢等;

3.因為你信任seafood,此訊息會轉化為個人信念並預期有效;

4.信念與預判會讓心理影響生理,調節大腦、神經、內分泌或免疫系統,也會影響主觀判斷。

 

 

若延伸到宗教的爭議就有兩個,seafood立意不良但卻對信眾產生有益效果,或seafood立意良善卻讓信眾延誤就醫治療。了解了安慰劑效應後大家就能多一層思考,在第一時間建議還是要找醫生進行有科學依據的處置,避免遺憾發生。(舉個例子,從小聽到大「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食物分酸性和鹼性,喝弱鹼性水對健康有好處......」,發明這個理論的人(Robert O. Young) 已經被美國聖地牙哥法院判賠償被告1.05億美元。因為聽信Young的讒言,原告(Dawn Kali)花費了數千美元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加劇,2013年,當她終於願意尋求正規的醫療幫助時,她的病情已發展至最嚴重的第四期,即體內的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骨骼,醫生認為她只剩下4年時間,意識到被騙的Kali,在2015年將Young告上法庭,指控其涉過過失和欺詐。此時Young的身份逐漸被揭穿。)

 

 

科學無法證實神的存在,神聖也無法被量化。但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更快樂、更健康、創傷復原狀況也較好,原因大概有下列三點:

@宗教活動:好的宗教除了會鼓勵正向的生活方式(如不菸不酒、定期運動等),宗教本身的活動,定期禱告、冥想、禪修原本就有助於身心健康(某些膜拜動作也能協助復健)。

@社會支持:有許多教友可以進行交際、分享,促進人際關係。

@意義:這世界是由許多機率(白話一點叫運氣)所組成,但人們往往不能接受只是運氣不好,需要一個有因果關係的解釋,這時宗教就有這種作用,可以把這複雜的世界都當作是神明的旨意,在這種認知的情況下,好的宗教就會鼓勵人們克服難關(上天這樣的安排一定有祂的旨意),比較不善的可能就拿來做些立意不良的應用。

 

 

「你對你的生命感到喜悅嗎?」

「你有沒有給別人的生命帶來喜悅?」

這是個埃及的古老預言,人死後能不能上天堂,就靠天使問這兩道問題決定。再想想,如果我們現在就能做到以上兩點並且心存善念、盡力而為,就會是最好的安慰劑。

 

如何避免思想受到控制

@是否有感覺對方得寸進尺?先拜託你做一些小事,接著要求越來越多,如果是,小心被操控了

@是否有阻礙您接觸不同的想法,打擾你的判斷能力?如果是,就喊停,不要再繼續下去

@現實社會沒有什麼神蹟、超能力,不要被騙局伎倆迷惑

@入會需要先經過痛苦、刁難或屈辱的儀式嗎?這只是用來增加忠誠度的心理技巧,想一想真的有必要加入嗎?

 

資料參考:

詹志禹(政大教授):超自然信仰的安慰劑效應

Ashar YK, Chang LJ, Wager TD. 2017. Brain mechanisms of the placebo effect: and affective appraisal account. Annu Rev Clin Psychol 13:17.1–17.26.

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花大錢治酸性體質,卻讓癌症再惡化...看一個病患的故事,如何戳破長達數十年的酸鹼體質大騙局-商周


arrow
arrow

    Shanno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