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1022_003642_301.jpg

「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思想最歷久彌新的管理學者,」《BusinssWeek》

這麼說。「他擁有最年輕的心,」《Forbes》雜誌如此形容。
他們這麼說十一月十一日才以九十五高齡過世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彼得杜拉克對於當代的確有過人的貢獻。他初試啼聲就令人驚艷。一九三三年,他二十三歲時,就完成了《經濟人的末日》,在書中預言希特勒會大屠殺猶太人,會和史達林締約,第三帝國會崩潰。那時希特勒聲勢如日中天,沒有一家出版社相信他,也不願為他出書,直到一九三九年,才在美國出版這本書。
 

另外,他是最早預言知識經濟世紀的人。在二次大戰後,美國鼓勵退伍軍人進入大學修習。彼得杜拉克以此在一九五○年代預言,「知識工作者」將崛起,儘管當時還沒有電腦晶片或網路,企業多半認為最重要的資產是生產設備。他也老早就勾勒出當今最熱門的新經濟概念。在二十幾年前,他就直言,經濟型態將永遠改變,創新是最重要的本質。在十幾年前,他進一步為文,生產力將是在二十一世紀脫穎而出的新關鍵。它也將決定社會結構與生活品質的樣貌,而且,這會是個服務業與知識產業的生產力之戰。


預言亞洲的崛起


即使出生在歐洲、不到三十歲就移居美國,他也看到亞洲崛起的趨勢。在一九五○年代,他就預言日本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之一。這個說法在當時讓許多人咋舌,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將永遠都只有農田和生產便宜、次等貨的舊工廠。一九八七年,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時,他卻預見日本將走入失落胡同。因為它的人口老化,又缺乏創業精神與工作彈性,當初締造成功的終身雇用制是企業彈性的阻礙。甚至,他也老早就指出當今是非不斷的退休金。他先是指出,政府與企業支應的退休金將興起,並且警告,這將累積一大筆錢,而且需要好好監理。在一九八一年,他就撰文預示,人類壽命延長,退休金或社會安全制度都將面臨嚴峻考驗,必須提高準備,或者延後退休年齡。




影響企業和社會的運作


他也在三十年前就提到現在的企業治理問題。他在《華爾街日報》為文指出,企業領袖的超級高薪根本不合理,那不是這些高級主管的「市場價值」,而是企業內官僚層層疊疊的階級差異所致,大家可能很快就會對這個問題大加撻伐。因此,十年前在接受《Forbes》雜誌訪問時,他就說,「下一次經濟蕭條時,這些為自己謀高薪的超級企業大頭們將吃到一連串的苦頭,而且被人看不起。」彼得杜拉克不僅提出領先的觀念,他的睿智也的確影響了現代企業與社會的運作。眾所公認,他是發明管理學、第一個研究管理的人。在一九四○年代,他就提出目標管理、經理人要分權、視員工為資產等先進概念。一九五四年,他的第一本管理學書籍《管理實務》問世。迄今,管理仍是最熱門的科學之一,各行各業都不能沒有管理人才。


他也啟發了許多企業的運作


例如,英特爾。今年才卸下董事長職務的葛洛夫回憶,一九七○年,他才三十幾歲時,根本不信有所謂的大師或是顧問這類人物。但是在碰巧讀了彼得杜拉克已問市 十年、關於經理人如何分工的書後,特別從矽谷開車一小時到舊金山,只為了看一部關於彼得杜拉克的影片,看他在那三小時內如何談管理。其中談到的概念,例如 要依照績效、而不是潛能來拔擢員工,往後一直影響英特爾的發展。新一代的管理人,也仍受彼得杜拉克的影響。例如,才剛五十一歲的加拿大北方電訊執行長薩非羅夫斯基也自認深受啟發,尤其是「要把員工當作最珍貴的資源,包括要讓最底層的員工參與決策。」受惠的還不只是管理學核心關注的企業。彼得杜拉克也關心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甚至還特別寫了書談這些組織的管理。他就有學生特別來修他的課,然後從商業界轉換跑道到公益基金會工作。





彼得杜拉克為什麼這麼有辦法?


他有這些獨到見解,不只是因為父親學經濟的家學淵源、不是因為彼得杜拉克曾在倫敦從事投資銀行業、曾受教於經濟大師凱因斯,而是因為他對人的興趣與關懷。

人,才是重點

一九三○年代初期,他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有一陣子每天到劍橋大學旁聽凱因斯的課。這令他恍然大悟,他對於賺錢、商品並不感興趣,不認為資產管理工作是一種貢獻,因為他真正好奇的,是人的行為,「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對我毫無意義。」所以,他在看企業、社會管理時,也都以人的角度出發,《華爾街日報》曾經如此分析他對管理的看法。例如,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組織必須提供知識工作者發展的空間,因為薪水買不到忠誠;顧客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滿足;資質平庸無所謂,人要把自己放在最有貢獻的地方。談到任何問題時,他總是不忘提到:「人,才是重點。」

《彼得杜拉克的世界》作者貝堤就提到,他最常談的是價值、品格、知識、願景、知識……,「唯有金錢,他很少提及。」

許多人也將他的真知灼見歸功於他廣為涉獵、關心各種事務。彼得杜拉克的父親學經濟與法律,母親是學醫出身,他在當時堪稱為世家子弟,接觸範圍從歷史、文 學、哲學到數學、政治、醫學。他甚至曾在大學裡教日本藝術,也出版過小說,在巴西暢銷。每隔幾年,他就研究一項新的題目,自我更新,當然能不斷覺察跨領域 的大趨勢。

他的工作方式也是成功的要因。他強調要專注,把個人的優勢投注在最關鍵的事情,因為他認為「很少人能同時做好三件事情。」所以他總能問出核心的問題,而且幫助許多人如此解疑。華爾街帝傑(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投資銀行的創辦人洛夫金就對此印象深刻。 一九六○年代,公司剛成立不久時,他曾就教於彼得杜拉克。當他問彼得杜拉克是否該發展哪些商品、該採什麼策略時,

彼得杜拉克總是答:「不知道」。

「那雇你做什麼?」洛夫金問。

「我不會給你任何答案,因為世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能解決問題,不過我會給你你該問的問題,」彼得杜拉克回答。

於是他們開始談彼得杜拉克之後不斷重複、提醒世人,洛夫金此後也不斷自我探詢的「我們是誰」、「我們想做什麼」、「有什麼優勢」、「該怎麼做」。

對許多人而言,彼得杜拉克的工作紀律也難以望其項背。 他十八歲時,有一回聽到劇作家威爾第八十歲的作品,對於威爾第不因年老而鬆懈,仍舊追求完美的精神深受感動,而以此自我激勵,要不斷努力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因此,每當有人問他最滿意的作品為何,他總是答:「下一本!」

貝堤統計,他就這麼孜孜不倦地努力,幾乎每兩年就寫一本書,提出新見解。 這些見解,是他留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與智慧。「每年都有幾百本管理書問世,但只要讀彼得杜拉克就好了,」

《華爾街日報》說,因為他就像是文藝界的莎士比亞;因為他是《經濟學人》讚頌,「大師中的大師」。 儘管彼得杜拉克一點也不喜歡「大師」這個封號,說這聽起來像是吹牛的人。

Shannon Wu的美麗境

                                                 節自:天下雜誌/楊淑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彼得杜拉克
    全站熱搜

    Shanno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