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了解人性,算命師透過手相、面相、摸骨、出生時辰、星座等來分析,科學家則是採用比較有信度效度的做法,這方面的研究始於1930年代,挑出可以形容個性的約一萬八千個詞並加以縮減;1940年代,另一群研究人員繼續努力,把縮減過後的清單做初步電腦分析,進一步縮至200個左右,接下來的40年,研究人員用越來越複雜的統計技巧分析資料,找出人類個性的主要面向,1990年代初期終於出現共識,經過許多國家文化做的大型研究證實,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確實存在,分別為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 )、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這些名詞不是用來表示我們是或不是哪類型的人,每個特質都有特定的分數分配,大多數的人會落在平均值附近。
這五大人格特質的得分,對快樂、健康、成就有重大影響,其中有明確證據顯示(同卵雙胞胎研究),各位在每一種人格向度裡的差異,約有50%受基因影響。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如下圖。
人格看似複雜,分析的秘訣在了解這些面向,如此就能大致洞悉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與思維,進而了解自己並知道如何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
接下來的問題是難道我就從此定型無法改變了嗎?根據Brian R. Little教授研究,影響人格的構成因素有三者:1.你的基因(生理性) 、2.你的環境(社會性)、3.你的個人計畫(自發性),過去人格心理學大致認為,人格是1和2交互作用的結果,如此不免讓人灰心,因為基因和環境多半是我們無法選擇的。Brian R. Little教授延續心理學家Kelly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提出的「個人計劃」,則認為我們的主動選擇,也會決定人格。
而當談到「個人計劃」這股力量,我們慣常的假設卻是倒果為因,並非可以用「你是怎樣的人」來解釋「你所做的事」,實際情況恰巧相反。你的生命與自我認同,不僅源自你的先天特質與後天環境;它們還承載著你的渴望與承諾,你的夢想與日常活動。簡單講,這些關鍵的活動,就是你的「個人計劃」(personal projects)。個人計劃的範圍,可以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每星期四特別計劃,到你一生中包羅萬象的各項追求。它們涵蓋大大小小的努力,從私人領域到專業領域,從世俗到存在主義,內容多變,從「倒垃圾」到「剷除政治異己」不等。這些個人計劃,無論好壞,或多或少都是由我們的生物特質與所處的社會背景兩者塑造而成。但它們超越這兩者。因為不同於天性與教養,這些個人計劃是人類生命的一項特徵,並非遺傳或社會給予我們的,而是產自這兩者之間。
你可能已在納悶,你的所作所為對於看似堅不可摧的人格與自我,究竟可以帶來多大的影響?答案或許出乎你想像。個人計劃不僅攸關你認為自己是誰,同時也攸關你的生活幸福感――不論你過得幸福圓滿(編按:flourishing,心理學譯為心盛),還是不怎麼幸福、苦苦掙扎(編按:floundering,心理學指為一種低幸福高憂鬱的心理狀態),或是像我們當中大部分的人,只是竭盡所能地糊里糊塗混日子。簡言之,你的個人計劃是開啟前景的鑰匙。學習了解它們以及它們帶來的影響,你將學會引領自己的人生,走在你希望它前往的方向。
我們也必須了解自由特質,個人計畫有時會要求我們做出與性格不符之事,一個內向的老師可能在課堂上表現得像外向者,透過自由特質做出與性格不符的表現,更能讓核心計畫開花結果,自由特質有助於我們挑戰極限,獲得成長,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也可能會帶來傷害,試著找一個復原空間讓我們重拾一下天性,休息一下無妨,而不是一味的往「不舒適圈」猛闖。
「你是誰?」單單以你是生物力量所促成,或社會力量所塑造的產物,來認識你自己,都太過設限。我想要說服你的是,你還受到個人計劃所塑造,而個人計劃是從你的生理與文化兩者提取出來,而且正如我們將看見的,可以回過頭去轉化你的天性與教養。這樣的計劃會促使你朝新的方向擴展自己,創造生命中的意義感。這種思考自己的新方法將容許我們提問:你到底是誰?有了這份自知之明,接下來你就能了解自己過得如何,主動開始駕馭你的未來。
資料來源:
- 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Brian R. Little)
- Who Are You, Really? The Surprising Puzzle of Personality(Brian R. Little)
- 怪咖心理學(Richard Wisema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