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20 Tue 2012 20:24
喜歡本站文章的朋友們,可到下列的FB粉絲團按讚,直接從FB追隨喔!!!!
- Apr 21 Sat 2018 16:00
了解人格,超越命運
大家都想了解人性,算命師透過手相、面相、摸骨、出生時辰、星座等來分析,科學家則是採用比較有信度效度的做法,這方面的研究始於1930年代,挑出可以形容個性的約一萬八千個詞並加以縮減;1940年代,另一群研究人員繼續努力,把縮減過後的清單做初步電腦分析,進一步縮至200個左右,接下來的40年,研究人員用越來越複雜的統計技巧分析資料,找出人類個性的主要面向,1990年代初期終於出現共識,經過許多國家文化做的大型研究證實,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確實存在,分別為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 )、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這些名詞不是用來表示我們是或不是哪類型的人,每個特質都有特定的分數分配,大多數的人會落在平均值附近。
- Feb 13 Tue 2018 23:15
真實的「莫札特效應」
現在回到引發「莫札特效應」的《自然》期刊 1993 年刊出的單頁論文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羅契爾(Frances Rauscher)、蕭歐(Gordon Shaw)和凱(Katherine Ky)。物理學家出身的蕭歐,研究興趣後來移轉到神經科學。他和學生發展一套關於腦部神經元如何協同運作的數學理論。古典音樂的熱愛者蕭歐意識到,他理論預測的神經元電流活動模式與古典音樂的數學結構之間有相似之處。他因此預測:單單聆聽音樂,就可以強化大腦功能,但必須是有正確數學結構的音樂。蕭歐相信,莫札特所作的曲子最能與我們天生的神經語言起共鳴,具有最大的效應。
- Dec 03 Sun 2017 04:54
結婚最「明智」! 研究:單身失智風險多4成
防止罹患失智症,可能成為脫單的好理由!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醫學期刊於日前刊出一篇研究報告,在分析針對超過80萬人進行的多項研究後發現,與伴侶白頭偕老有助於避免失智,終生未婚者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型式失智的風險多4成,已婚者在伴侶亡故後的失智風險多2成。專家指出,結婚有助於人們維持健康的生活,並頻繁地與人互動,因此大腦較不容易退化或是病變。
根據《CNN》報導,英國心理學家28日發布了一篇失智與感情狀態關聯性的研究。分析80萬名案例顯示,無論性別或是年齡,單身終老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的風險會提高42%。長時間同居後喪偶的案例也列入研究,如此情況會將失智症風險提高約20%。
- Nov 25 Sat 2017 23:58
你未來會是誰?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這文章已經有段時日了,嘗試重新翻譯分享給各位(原文在下面),很適合搭配I Dreamed A Dream這首歌品味。
“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 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 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
我的題目是讀人文學科同學常被問到的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麼實際價值(practical value)?你肯定納悶,我為什麼會在未來工作機會眾多及以科學科技聞名的史丹佛提出這個問題呢?
各位不要誤會。我演講題目的「do」不是指工作,「that」也不是指你的主修,我們要探討的不僅僅是工作。教育不只代表一門主修,也不只是從幼兒園到研究所的正規學校教育。「你要做什麼」的意思是未來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that」指的是在學校或學校之外學到的任何技能。
- Nov 15 Wed 2017 23:07
基業長青?
月暈效應和結果偏見(簡稱馬後炮)聯合起來可以解釋為什麼如何成為成功企業或人物的書籍會熱銷,大家都想學習如何成功。最好的例子就是柯林斯(Jim Collins)的經典著作:【基業長青】、【從A到A+】。這與其他類似書籍的基本訊息為(1)好的經營管理可以被辨認出來及(2)好的管理就會有好結果,然而這兩個訊息都被誇大了,因為運氣有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所以領導風格和經營管理就不能從成功的公司可靠地推論出來,即使有完美的知識,知道哪個CEO有卓越的眼光和超強的能力,仍然無法預測這公司未來的境遇為何,預測不見得會比丟銅板高明多少。
- Sep 12 Tue 2017 22:39
快樂的迷思
婚姻
昨天是七夕情人節,應景一下:2003年《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雜誌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婚姻並不能對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及其生活滿意度產生特別的影響,基本上婚後約兩三年就會恢復到結婚前的狀態。研究還發現,那些結婚前生活滿意度原本就較高的人,於結婚後更容易與配偶保持長久的婚姻關係。簡而言之,與其說結婚使人更快樂,不如說快樂的人更容易維持婚姻。
所以單身的各位不用難過,婚姻可能會給少部分人帶來快樂和幸福,但真正的幸福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 Sep 10 Sun 2017 22:10
如果你覺得非常憂鬱
- Aug 20 Sun 2017 13:12
專家的錯覺--快思慢想心得
有許多常在媒體露臉的專家,他們的工作就是評論剛發生的事及預測未來,支持者會認為這些專家有特別的管道可以蒐集很多資訊,也會覺得他們很有洞見,無疑的,支持者和專家本身都會認為他們提出很偉大的意見和預測。
賓州大學教授特拉克(Philip Tetlock)在一個為期20年的研究解釋了專家預測的現象,2005年他出版了一本書<Expert Political Judgment: How Good Is It? How Can We Know?>。特拉克訪問了284位以評論時事或經濟趨勢為生的人,請他們評估某件事件在未來發生三種可能結果的機率,特拉克蒐集了8萬個預測,後續結果慘不忍睹:若每位專家能將預測的機率平均分三份(皆為33.3%),皆會比原來自己的預測好很多,換句話說,請一隻鸚鵡來猜可能都還比他們準。
- Aug 08 Tue 2017 23:48
巴菲特公開賭50萬美金
- Aug 05 Sat 2017 15:57
怪咖心理學
- Jul 22 Sat 2017 16:49
倒轉生理年齡的「逆時針」實驗(Ellen Langer)
一九七九年,我和學生設計了一項研究(後來稱為「逆時針研究」),想知道如果在心理上將時間倒轉,對人的生理狀態有什麼影響。我們會重新創造出一九五九年的世界,讓參與實驗的人當作在過二十年前的生活,看看如果心理上的時間倒轉二十年,身體會不會也跟著改變?
- Jul 15 Sat 2017 02:18
忍耐力推薦序(哈佛心理學者 劉軒)
- Jun 30 Fri 2017 18:34
心態致勝 心得
- Jun 05 Mon 2017 22:11
人格優勢
「VIA(values in action)人格優勢」是由正向心理學之父Dr. Martin Seligman及Dr. Christopher Peterson研究之後,歸納出的24種人格優勢,每個人的核心優勢不盡相同,重點是辨認出自身核心優勢並善加利用。藉由「VIA人格優勢問卷」,可讓你辨識出自身人格優勢並用此來解決問題、改善人際關係…等,以提升生活快樂指數。24種人格優勢作者大致區分為六大類,分別為wisdom、courage、humanity、justice、temperance、transcendence,有興趣的讀者可先至官網做問卷,系統會免費幫您的格優勢依順序列出。24種人格優勢簡述如下:
- Mar 31 Fri 2017 19:23
輕鬆駕馭意志力心得
所謂的意志力,就是控制注意力、情感以及欲念的能力,深深影響我們的健康、財務、人際及工作上的成就。提高意志力最快的方法,就是先了解是如何失控的,而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對意志力最佳生理學測量指標是「心率變異度」,是一種量測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的方法,其計算方式主要是分析藉由心電圖或脈搏量測所得到的心跳與心跳間隔的時間序列,心臟除了本身的節律性放電引發的跳動之外,也受到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所調控。它能很好的反應意志力的程度,它能推測誰能抗拒誘惑,誰又輕易臣服。研究發現,心率變異度高的人能更好的地集中注意力,避免及時享樂的想法、更好地應對壓力;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容易放棄,即使是一開始就遭受了失敗和得到了消極的批評。這些發現讓心理學家把心率變異度稱作身體意志力的「儲存庫」,也是能評估一個人自制力高低的生理指標。如果你的心率變異度高,代表儲備的意志力較多,較能因應誘惑。因此每當我們在某處成功發揮自制力,對於其他事務的意志力反而會更薄弱,自制力如同肌肉,用多了會感到疲乏,經常鍛鍊則會強化。由於我們也常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導致容易受到眼前的誘惑與拖延。此外,自制力會受到社會認可的影響,意志力和誘惑也亦可感染他人(尤其關係密切的)。若壓抑想法、情緒和渴望,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 Dec 07 Wed 2016 22:39
薛能吳聊瞎忙(1)
- Aug 20 Thu 2015 18:14
策略管理(朱文儀教授)
1.從「紅皇后效應」談起
追求永續成長,一直是企業的核心價值。然而,成長策略應該遵循哪些原則?高成長是否一定導致高獲利?公司規模愈大獲利率就愈高嗎?成長的軌跡應該如何設計?是逐外部環境而居?亦或繞核心能力而行?當成長策略將公司帶向多角化與集團化時,做為母公司,又該如何為轄下的子公司增加價值?這些問題,50年來一直為實務界與學界所關心。
如果說童話故事可以拿來隱喻管理理論,那麼《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不二首選。作者路易士‧卡羅(Lewis Carroll)的巧妙比喻,為企業領導人提供了許多寶貴智慧。想想紅皇后的名言:
「在我的領地中,妳要一直拚命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這個令人無奈又沮喪的商業競爭事實,被哈佛學者卡夫曼(Stuart Kauffman)引用,成為知名的「紅皇后效應」。紅皇后效應預言:商業競爭將引發一連串組織學習與自然淘汰,不斷地使競爭加劇;在這場演化的軍事競賽中,一如自然界的掠食者與被掠食者,商業世界的競爭者與防禦者,兩邊的速度與力量雖然都與日俱增,但雙方的相對地位,並沒有任何改變。